“合同签完就后悔”——这种剧情在设计行业反复上演。干了十多年印刷设计,审过几百份合同,我发现大部分的纠纷都源于“当时觉得不重要”的条款。去年有家初创公司,合同里没写清修改次数,结果被设计公司以“改稿28次”为由追加了12万费用,创始人气得在朋友圈连发三天小作文。今天咱们就撕开那些看似“标准”的合同,揪出藏在水面下的7条大白鲨。
问题1:“版权到底归谁?”
为什么致命?
国内设计合同普遍默认“钱到位版权归客户”,但陷阱藏在细节里:
字体版权:方正字库2023年起诉案件增长37%,多数因合同未明确字体授权方
素材归属:商用图片需确认“可转让授权”(许多图库仅限设计方使用)
工艺专利:特殊装订方式可能涉及专利费(如某日系品牌蝴蝶装专利费每本0.8元)
血泪案例
某连锁餐厅用了设计师提供的“免费字体”,结果被字体公司起诉,不仅赔了28万,还被迫销毁5万本画册。法院判决依据:合同未约定字体合法来源责任方。
正确问法
✅“请明确列出版权风险承担方:
1.字体是否包含商用授权(提供授权证书编号)
2.图片是否含模特肖像权/物权授权
3.特殊工艺是否涉及第三方专利”
问题2:“改稿次数怎么算钱?”
行业潜规则
国内中小设计公司惯用伎俩:
合同写“免费修改3次”,但“次”的定义模糊(整体调整算1次?改个字也算1次?)
三分之二的加价纠纷源自“修改次数认定分歧”
真实代价
某教育机构合同约定“免费修改5次”,结果设计师把“调整字号”“移动图标2mm”都算单独次数,最终超支9万元。
正确问法
✅“请量化修改标准:
1.文字性修改(错别字/标点)是否不计入次数
2.版式调整(栅格系统变更/开本尺寸变动)如何计费
3.工艺变更(如烫金改UV)是否按新项目计价”
问题3:“工艺参数怎么写进合同?”
常见坑点
国内合同惯用模糊表述:
“封面需高级质感”→可能用5元/㎡的普通覆膜替代30元/㎡的触感膜
“色彩准确”→未约定ΔE值容差范围(国标≤3,但有些厂按≤5执行)
技术武装
✅必须锁死以下参数:
1.纸张克重±5%(如250g铜版纸实测≥237.5g)
2.色差ΔE≤2(用分光密度仪检测)
3.装订强度(胶装画册耐翻次数≥200次,参照GB/T30325)
避坑案例
某汽车品牌在合同写明“封面击凸深度0.3mm±0.05”,收货后用千分尺抽检,成功拒收20%不合格品,挽回损失16万元。
问题4:“延期交付怎么罚?”
国内现状
印刷行业平均延期率接近三分之一,但仅有12%的合同约定明确罚则。常见话术陷阱:
“不可抗力”范围过宽(连“设计师感冒”都算不可抗力)
违约金比例过低(日0.1%的罚金,还不如存余额宝收益高)
实战条款
✅必须明确:
1.节点罚金(如初稿每延迟1天扣总价1%,上限20%)
2.间接损失赔偿(如因延期错过展会的预估损失)
3.不可抗力清单(仅限自然灾害、政令调整等)
反面教材
某企业合同仅写“尽力按时交付”,结果画册错过新品发布会,设计师赔了3000元违约金,而企业实际损失超80万。
问题5:“打样费谁来承担?”
行业潜规则
国内设计公司常用套路:
初样免费,但改稿后打样收费(某企业被收7次打样费,够买台iPhone15)
不告知打样与量产差异(数码打样vs传统打样色差可达ΔE5)
正确姿势
✅合同必须写明:
1.打样类型及对应费用(如蓝图打样200元/次,传统打样800元/次)
2.打样与量产色差范围(建议ΔE≤3)
3.合格样稿的签字确认流程(如三方会签+水印照片存档)
问题6:“怎么验货?标准是啥?”
血泪教训
某企业收货时只数了数量,结果:
30%画册页码错乱
封面烫金大面积脱落
维权时因合同未约定验收标准,法院仅支持30%赔偿
军工级验货条款
✅必须包含:
1.抽检比例(如≥10%且不少于50本)
2.检测工具清单(如分光密度仪、耐折度测试仪)
3.次品定义标准(如色差ΔE>3、开胶页数≥3页)
问题7:“尾款怎么卡脖子?”
经典套路
国内常见付款陷阱:
尾款比例过低(10%20%),设计公司宁愿不要也不整改
付款条件模糊(“验收合格后付款”→谁说了算?)
金融级风控
✅理想付款结构:
1.30%预付款(合同生效)
2.40%进度款(样稿签字确认)
3.25%交货款(按验收标准支付)
4.5%质保金(交货后30天支付)
生死案例
某企业坚持留30%尾款,结果发现内页全部用错纸张型号,用尾款要挟重印,省下18万元损失。
合同是设计的最后一稿 当年帮某公司审合同时,发现“画册印刷成品色差以设计师屏幕为准”的霸王条款。我们硬是改成“ΔE≤2,以潘通色卡实物比对为准”,后来真查出ΔE=3.5的批次,成功让印厂免费重印。当你能用“ΔE≤2”“耐翻200次”“击凸0.3mm±0.05”这样的参数武装合同时,那些曾让你夜不能寐的风险,终将变成白纸黑字的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