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企业形象设计中识别并消除内隐偏见,确保设计包容性?

 设计    |      2025-02-05

打破“看不见的偏见”:中国企业形象设计的包容性实践 

在中国市场,企业形象设计不仅是美学表达,更是文化认知与群体价值观的投射。然而,设计师的隐性偏见常在不经意间渗透其中,导致设计成果与受众需求错位。结合小编多年从事印刷设计的经验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小编的一个心得:“设计偏见就像纸张的瑕疵,只有对着光才能看清。” 

 偏见藏在细节里  

2022年某国产母婴品牌升级LOGO时,设计师沿用“粉色代表女孩,蓝色代表男孩”的惯性思维,结果遭到年轻父母抵制,认为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这一案例暴露了内隐偏见的典型表现——将个人经验默认为普适真理。类似的偏见还可能存在于:  

 色彩选择:默认“红色=喜庆”却忽视地域差异(如部分少数民族的禁忌色);

 字体应用:认为“宋体=传统”而拒绝创新,导致品牌老化; 

 印刷工艺:盲目使用烫金工艺提升“高级感”,却忽视三四线城市终端的展示环境(强光下反光严重)。 

 设计思维的破局工具  

要识别这些隐性陷阱,需借助设计思维的系统方法: 

1. 用户画像拓展: 

    突破年龄、地域、教育水平的常规分类,加入“文化敏感度”“媒介使用习惯”等维度; 

    例如为老年群体设计时,避免使用低于12pt的字号(即便牺牲版面美观度)。 

2. 原型压力测试: 

    将设计方案输出为Pantone专色打样稿,在不同光照环境下测试可读性; 

    用数码印刷快速制作多版本,投放至城乡不同终端进行A/B测试。 

 本土化实践:从认知到落地  

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要求设计包容性必须结合国情: 

 政策敏感度:政府合作项目需规避宗教符号、地图边界等潜在风险元素; 

 成本包容性: 

   采用CMYK四色叠加模拟专色效果,降低小批量印刷成本; 

   选择120g环保哑粉纸替代高阶特种纸,平衡质感与下沉市场需求。 

 文化多义性管理: 

   龙纹图案在东部象征力量,在西北部分民族中却有不同解读,解决方案是采用抽象几何化处理。 

偏见是设计的镜子  每次设计争议都是一次校准机会。当某新能源车企将宣传册中的“家庭用车”配图从三口之家改为多元家庭组合时,销量未增,但社交媒体正向声量提升了42%。这印证了一个关于设计思维的真理:包容性不是成本,而是品牌资产的长期投资。